第三章 宗教礼仪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各宗教主要礼仪,掌握世界主要宗教的禁忌,能够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三大宗教的习俗与礼仪
教学难点:世界三大宗教的禁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及课堂情景演示、案例教学、课堂提问等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宗教礼仪:是宗教信仰者为表达对崇拜对象的尊敬和崇拜而举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是巩固和发展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它担负着满足广大信仰者心理需要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基督教礼仪
一、基督教的礼仪
1.称谓
在基督教内部,普通信徒之间可称平信徒。新教的教徒,可称兄弟姐妹(意为同是上帝的儿女)或同道(意为共同信奉耶稣所传的道)。在我国,平信徒之间习惯称“教友”。对宗教职业人员,可按其教职称呼,如某主教、某牧师、某神父、某长老等,对夕h国基督教徒可称先生、女士、小姐或博士、主任、总干事等学衔或职衔。
2.圣洗(洗礼)
这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经过洗礼后,就意味着教徒的所有罪过获得了赦免。
3.坚振
坚振也称“坚信礼”。是为坚定教徒的信仰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即入教者在接受洗礼后,一定时间内再接受主教的按手礼和敷油礼。
4.祈祷
祈祷俗称祷告,是指基督教徒向上帝和耶稣表示感谢、赞美、祈求或认罪的行为。祈祷包括口祷和默祷两种形式,个人可以独自在家进行,也可以利用聚会时,由牧师或神父作为主礼人。祈祷者应始终保持必要的仪态,维系一种“祭神如神在”的虔诚。礼毕,须称“阿门”,意为“真诚”,表示“惟愿如此,允获所求”。
5.礼拜
礼拜每周一次,一般星期日在教堂中举行。主要内容有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项目。在礼拜时,教堂内常置有奉献箱,或传递收捐袋,信徒可随意投钱,作为对上帝的奉献。
6.告解
告解俗称“忏悔”。是天主教的圣事之一,是耶稣为赦免教徒在领洗后对所犯错误向上帝请罪,使他们重新得到恩宠而定立的。忏悔时,教徒向神父或主教告明所犯罪过,并表示忏悔;神父或主教对教徒所告请罪指定补赎方法,并为其保密。
7.圣餐
这是纪念基督救赎的宗教仪式,这一仪式又称“弥撒”,天主教称圣体,东正教称圣体血。据《新约全书》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拿出饼和葡萄酒祈祷后分发给十二位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因此,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领“圣体”或“圣体血”,意为分享耶稣的生命。在仪式上,由众教徒向神职人员领取经祝圣后的面饼和葡萄酒,它象征吸收了耶稣的血和肉而得到了耶稣的宠光。
8.终敷
终敷是基督教教徒在病情危重或临终前请神职人员为其敷擦“圣油”,以赦免其一生罪过的仪式。
9.派立礼
派立礼是授予神职的一种仪式。一般由主礼者将手按于领受者头上,念诵规定文句即可成礼。
10.婚配
教徒在教堂内,由神职人员主礼,按照教会规定的仪式正式结为夫妻,以求得到上帝的祝福。
二、基督教的主要节日
1.圣诞节
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辰的节日。又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耶稣圣诞瞻礼。由于历法不同,大多数教会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东正教会则定为每年的1月6日或7日。这是西方国家每年最隆重的节日。在圣诞节这一天。通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娱乐和庆祝活动。人们互赠礼物,举办家庭宴会。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2.复活节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根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第三天“复活”。公元325年,基督教会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复活节。鸡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吉祥物。在这一天,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最普遍的是人们互赠象征生命和繁荣的复活彩蛋。
3.圣灵降临节
据《圣经》记载,耶稣“复活”后第四十日“升天”,第五十日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据此,基督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又称五旬节。
除了以上的节日外,基督教的主要节日还有:受难节(复活节的前两天)、显现节(公历1月6日)、耶稣升天节(复活节后第40天)、棕枝主日(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天)、三一主日(圣灵降临后的星期天)。
三、基督教的禁忌
①忌讳崇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向基督徒赠送礼品,要避免上面有其他宗教的神像或者其他民族所崇拜的图腾。要尊重基督徒的信仰,不能以上帝起誓,更不能拿上帝耶稣开玩笑。基督教由于教派不同,其各个教派的教条也有所不同,为了避免无意中损伤感情,对一些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②忌食带血的食物。
③忌讳衣冠不整。
④基督徒有守斋的习惯。基督教规定,教徒每周五及圣诞节前夕(12月24日)只食素菜和鱼类,不食其他肉类。天主教还有禁食的规定,即在耶稣受难节和圣诞节前一天,只吃一顿饱饭,其余两顿只能吃得半饱或者更少。基督徒在饭前往往要进行祈祷,如和基督徒一起用餐,要待教徒祈祷完毕后,再拿起餐具。
⑤忌讳13和星期五。另外,他们讨厌“13”这个数字和“星期五”这一天。在基督徒眼中“13”和“星期五”是不祥的,要是13日和星期五恰巧是同一天,他们常常会闭门不出。在这些时间,千万别打扰他们。
第二节 佛教礼仪
一、佛教的主要礼仪
(一)称谓
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在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因此,旅游接待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称谓的不同,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称谓,在接待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称谓也不完全一致。在我国寺院中的主要负责人称“住持”或“方丈”,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物的称“监院”,负责对外联系的称。知客”,他们可被尊称为“高僧”、“长老”、“大师”、“法师”等。
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中出家的男性称。比丘”,简称“僧”,俗称“和尚”;出家的女性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僧”、“尼”,亦可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凡出家的佛教徒必须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称为“披剃”。僧尼一经“披剃”,即入住寺院,开始过与世俗隔绝的生活。
(二)佛事仪式
佛教的佛事,又称法事,是佛教的宗教活动。它有一整套的固定仪式,为僧尼修行的主要有受戒、顶礼、功课等,为信徒、施主等修福的有佛诞法会、水陆法会等。在寺院中所举行的佛事,要以水陆法会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其次,是常常举行斋天和放生。
1.受戒
受戒是佛教徒接受戒律的仪式。受过戒的佛教徒应自觉遵守佛教的各种戒律。应遵守的戒律有三皈五戒、十戒和具足戒。
①三皈五戒。三皈,即在家的男子教徒进入佛门时的一种仪式。在家男子进入佛门时必需求一位法师为他授皈依法。如果举行正式的三皈五戒,须两个小时左右。此外,还要受五戒,五戒指第一不可杀生,第二不可偷盗,第三不可邪淫,第四不可饮酒,第五不可妄语。佛教徒受了三皈五戒之后方能称为“居士”。
②十戒。十戒是指沙弥、沙弥尼所受的十条戒律。沙弥、沙弥尼是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和女子,汉族地区普遍称小和尚和小尼姑。十条戒律除了五戒之外,还应不装饰打扮、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③具足戒。具足戒又叫“比丘戒”、“大戒”。当沙弥年满20岁时,举行仪式,授予“具足戒”。信徒受具足戒后,才能取得正式的僧尼资格。
2.顶礼
顶礼为佛教最高礼节,即向佛、菩萨或上座所行的礼节。行顶礼时双膝跪下,两肘、两膝和头着地,而后用头顶尊者之足,故称“顶礼”。出家的教徒对佛像必须行顶礼。头面接足,是表示恭敬至诚,这就是俗语说的“五体投地”。
3.功课
在寺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暮课诵,又名早晚功课,或是五堂功课。寺庙一般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床号令),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敬礼佛,端坐蒲团,听候大钟大鼓结束声。随后即起,随众念诵早课楞严、火悲、十小咒、心经等,这是二堂功课。晚课在下午4时左右,僧尼立诵弥陀经和跪念八十八佛忏悔文、发愿、回向、放蒙山,这是三堂功课。回向的意思就是将自己念诵的功课回归向往,使大众都能亲证佛果。社会上流行的“晨钟暮鼓”成语,就是由佛教寺庙里的早晚功课而来的。
4.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也称“水陆道场”。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度六道众生,故称之。少则7天,多则49天。
5.佛诞法会
佛诞法会是佛教中最大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四月初八。在这一天要举行 “浴佛法会”,就是大殿用灌佛盘,在盘中的莲花台上安置太子像(释迦牟尼诞生像)。这像是很小的童子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象征“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日各寺要举行纪念仪式。
(三)佛教的礼节
1.合十
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亦称合掌。施礼时双手手心相对合拢,手指向上,专注一心,口念“阿弥陀佛”,以示尊敬。一般教徒在见面时,多施合十礼。
参拜佛祖或拜见高僧时要行跪合十礼,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眉心中间。
2.南无
南无念“那摩”,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致敬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名或经典题名之前,以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南无”意思是“把一切献给××”或“向××表示敬意”。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则表示对阿弥陀佛的致敬和归顺。
3.忏悔
佛教理论认为,只有心身清净的人才能悟得正果。但是世间是污浊的,即使出家人也可能随时身遭“垢染”,影响自己的功德。然而信徒不必因此而担心,因为通过忏悔可灭除以往所有的罪过。
(四)葬仪
佛教的僧侣去世后一般实行火葬,其遗骨或骨灰被安置在特制的灵塔或骨灰瓮中。普通的佛教徒去世后,则实行天葬或水葬。佛教信徒死后,每年的祭日要由其家人为之举行祈祷冥福的追荐会,并发放布施。
二、佛教的主要节日
佛教的节日,在不同教派、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
1.佛诞节
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生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日。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经过四十九天,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这天,佛教徒应到寺院旋绕佛塔。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到兜率天安居,为生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为“天降节”,各寺也要举行纪念仪式。
2.法会
在藏传佛教盛行的我国藏蒙地区,除了以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日、成道日、涅 ?日外,西藏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各地佛教徒,还在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举办“传大召”(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期间进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并于二月下旬举办规模略小的“传小召”法会,选拔二等格西。
3.浴佛节和孟兰盆节
汉传佛教最大的节日,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一是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此外,还有诸佛菩萨的圣诞及纪念日。遇到以上节日,僧人将在有关殿堂做法事、念佛号或举行其他纪念仪式。
三、佛教的禁忌
1.僧尼戒规
佛教规定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和行为方面都要遵守。四威仪”和“十重戒”。
“四威仪”是指僧尼的行、站、坐、卧应该保持的威仪德相,不容许表现举止轻浮,一切都要遵礼如法。所谓“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就是僧尼应尽力做到的。这是因 为所受“具足戒”戒律上对行、住、坐、卧的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举止违反规定,就不能保持其威严。
“十重戒”即戒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嗔、谤三宝。此外,饮食戒有三项,着装戒有一项。即:
①过午不食。按照佛教教制,比丘每日仅进一餐,后来也有进两餐的,但必须在午前用毕,过午则不能进食。这是佛教中对僧尼的一个戒条,叫“过午不食戒”。在东南亚一带,僧尼和信徒一日两餐,过了中午不能吃东西,午后只能喝白开水。我国汉族地区因需要自己在田里耕作,体力消耗较大,晚上非吃东西不可,所以少数寺庙里开了“过午不食戒”,但晚上所吃的东西称为药食。然而,在汉地寺庙的僧尼中,持“过午不食戒”的人仍不少。
②不吃荤腥。荤食和腥食在佛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荤专指葱、蒜、辣椒等气味浓烈、刺激性强的东西。因为吃了这些东西不利于修行,所以为佛门所禁食。腥则指鱼、肉类食品。东南亚国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无法挑食,所以无论素食、肉食,只能有什么吃什么。我国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汉地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所以汉族僧人和很多在家的居士都不吃肉。在我国蒙藏地区,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佛教,但是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所以食肉。但无论食肉与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荤食。
③不喝酒。佛教徒都不饮酒,因为酒会乱性,不利于修行,所以严格禁止。
④不着杂色衣。佛教戒律规定,佛教僧人只能穿染衣,不能用杂色。不过现在佛教僧人的服装颜色也有变化,分不同场合,也用黄色、赤色等颜色。
2.其他禁忌
①交往禁忌。佛教徒内部不用握手礼节,不要主动伸手与僧众相握,尤其注意不要与出家的尼众握手。非佛教徒对寺院里的僧尼或在家的居士行礼,以合十礼为宜。
②行为禁忌。佛寺历来被佛教视为清净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时,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要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高声喧哗以及做出其他干扰宗教仪式或程序的举动。未经寺内执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以及其他不对外开放的坛口。另外,为保持佛门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③祭拜禁忌。入寺拜佛一般要烧香,这是为了袅袅香烟扶摇直上,把诉诸佛的“信息”传递给众佛。但在拈香时要注意香的支数,由于佛教把单数看成吉数,所以烧香时,每炷香可以有很多支,但必须是单数。
④国别禁忌。在缅甸,佛教徒忌吃活物,有不杀生与放生的习俗。忌穿鞋进入佛堂与一切神圣的地方。他们认为制鞋用的是皮革,是杀生所得,并且鞋子踏在脚下是肮脏的物品,会玷污圣地,受到报应。在日本,有佛事的祭祀膳桌上禁忌带腥味的食品,同时忌食牛肉。忌妇女接触寺庙里的和尚,忌妇女送东西给和尚。在泰国,佛教徒最忌讳别人摸他们的头。即使是大人对小孩的抚爱也忌讳摸头顶,因为按照传统的佛俗认为头部是最高贵的部位,抚摸或其他有关接触别人头部的动作都是对人的极大侮辱。同时还忌讳当着佛祖的面说轻率的话。佛教徒购买佛饰时忌说“购买”,只能用“求租”或“尊请”之类的词,否则被视为对佛祖的不敬,会招来灾祸。在中国,佛教徒忌别人随意触摸佛像、寺庙里的经书、钟鼓以及活佛的身体、佩戴的念珠等被视为“圣物”的东西。流行于傣、布朗、德昂等少数民族中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另有一些禁忌。如在德昂族中,在 “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和做摆(庙会)等宗教祭日里,都要到佛寺拜祈三天,忌讳农事生产;进佛寺要脱鞋;与老佛爷在一起时,忌吃马肉与狗肉;妇女一般不能接触佛爷,也不能与老佛爷谈话。德昂族传说“活佛”飞来时先落于大青树上,然后才由佛爷请进佛寺,故视大青树为“神树”,忌砍伐。
第三节 伊斯兰教礼仪
一、伊斯兰教的主要礼仪
1.称谓
伊斯兰教信徒称“穆斯林”(意为顺从安拉的人)。信徒之间不分职位高低,都互称兄弟,或叫“多斯提”(意为好友、教友)。对知己朋友称“哈毕布”(意为知心人、心爱者)。对在清真寺做礼拜的穆斯林,统称为“乡老”。对麦加朝觐过的穆斯林,在其姓名前冠以“哈吉”(阿拉伯语意为朝觐者),这在穆斯林中是十分荣耀的称谓。对管理清真寺事务和在清真寺内办经学教育的穆斯林,称“管寺乡老”、 “社头”、“学董”。他们多由当地有钱、有地位、有威望的穆斯林担任。对德高望重、有学识和有地位的穆斯林长者,尊称为“筛海”、“握力”、“巴巴”和“阿林”等。
伊斯兰教对教职人员和具有伊斯兰教专业知识者通称为“阿訇”。它是对伊斯兰教学者、宗教家和教师的尊称;其中年长者被尊称为“阿訇老人家”。中国伊斯兰教一般称呼在清真寺任职并主持清真寺教务的阿訇为“教长”或“伊玛目”;讲授经训的师长和讲授《古兰经》、圣训及其他伊斯兰教经典的宗教人员都称为“经师”;伊斯兰教教法说明者和协助清真寺伊玛目处理日常教法事务的助手,被称做“穆夫提”;主持清真女寺教务或教学的妇女,称做“师娘”;对在清真寺里求学的学生称“满拉”、“海里发”。
2.殡礼
穆斯林死后实行“土葬,速葬,薄葬”,不用棺椁,用白布裹尸,也不用任何陪葬物或殉葬品,主张三日必葬,入土为安;待葬期间不宴客、不毅孝、不磕头、不鞠躬、不设祭品。举行殡礼时,由阿訇或地方长官,或教长或至亲等率众站立默祷,祈求安拉赦免亡人罪过,为亡人祈福。参加殡礼的人要对着亡人的胸部,向西站立,不能站在亡人面前。尸体下土埋葬头南脚北,面朝西,向着圣地“克尔白”。坟墓南北向,长方形。
二、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
1.开斋节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一个重大节日,我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九月为穆斯林斋戒月,斋月中每日自破晓至日落禁饮食和房事,谓之“封斋”、“把斋”、“闭斋”。斋戒结束的前一天要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为教历十目一日,即开斋节;如未见月,开斋顺延,但封斋满30天即可开斋。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要沐浴更衣,男人们涌向清真寺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妇女们在家里做礼拜,然后探亲访友。青年男女往往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以增添欢乐气氛。
2.古尔邦节(宰牲节)
“古尔邦”是献身和牺牲的意思。又称为“宰牲节”,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小开斋”或“小尔代节”。在伊斯兰教教历十二月十日,即朝觐克尔日(天房)麦加的最后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届时,世界各地穆斯林举行盛大的会礼,宰牛、羊、骆驼互相赠送。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一天还要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大型文体活动。
3.圣纪节
纪节又称为圣忌日,是仅次于开斋节、古尔邦节的第三大节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和逝世日都是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不少国家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俗称“办圣会”。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诵经、赞圣、宣讲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等。
三、伊斯兰教的禁忌
1.信仰禁忌
根据“认主独一”的信条,伊斯兰教徒忌任何偶像崇拜,只信安拉;禁模制、塑造、绘制任何动物的图像,包括人的形象也在禁忌之列。所以在伊斯兰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作品中只能看到绘制的植物或几何图形。
2.饮食禁忌
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较多。对于自死之物的血液和猪肉,以及未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动物都禁食。奇形怪状、污秽不洁、爪利锋锐和性情凶恶的飞禽、猛兽及无鳞、无须的鱼类,也在禁食之列。酒是穆斯林生活中的一大禁忌。穆斯林禁酒喜茶,在接待穆斯林客人时:最好用罐装饮料,如客人饮茶要用清真茶具。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还有两条附加规定:其一是可食之物在食用时也不能过分和毫无节制,其二是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食之无过。
3.行为禁忌
穆斯林每天要做5次礼拜,在礼拜期间,忌外来人表示不耐烦与干扰礼拜的样子。同时,穆斯林在礼拜前,必须净身,清真寺大殿内严禁穿鞋进入。非穆斯林进入清真寺,不能袒胸露背,不能穿短裙和短裤。在穆斯林做礼拜时,无论何人何事,都不能喊叫礼拜者,也不能在礼拜者前面走动。礼拜时,更不能唉声叹气、呻吟和无故清嗓,严禁大笑,吃东西。在伊斯兰教历九月,进行斋戒,每日从日出到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
4.服饰禁忌
伊斯兰教对女性的服饰有较多的要求,外出时,身体除了手和眼睛以外必须遮盖起来。所以穆斯林妇女要戴“盖头”,即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在里面,只露出面部。另外,妇女除了戴盖头外一般还要戴面纱,只露出双眼。在中国,伊斯兰教徒的服饰也是如此,如女性穆斯林在外出时必须戴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已婚妇女戴黑色盖头,未婚少女戴绿色盖头。穆斯林男子则多戴无檐小帽,这种小帽又名“礼拜帽”或称“回回帽”,一般为白色。参加礼拜或各种仪式时须戴礼拜帽。
5.婚俗禁忌
禁止近亲与血亲之间的通婚,忌与宗教信仰不同者通婚。在中国,如果与非穆斯林结合,非穆斯林无论男女必须改信伊斯兰教。婚礼必须在宗教仪式中举行,并由教长或阿訇证婚诵念经文。
6.特殊禁忌
许多穆斯林认为人的左手不洁,所以与之握手或递送礼物不能用左手,尤其不能单用左手。另外,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不应将人类和动物的雕塑、画像之类的物品相赠。尤其是带有动物形象的礼品更不能相送,他们认为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第四节 道教礼仪
一、道的主要礼仪
1.称谓
出家的道士,一般应尊称为“道长”。道士又称“黄冠”、“羽客”。女道士一般应尊称为“道姑”,又可称“女冠”。此外,还可根据其职务尊称法师、宗师、方丈、监院、住持、知客。非宗教人员对道士可尊称“道长”或“法师”,前面也可以冠以姓,例如称“王道长”或“刘法师”等。
2.交往
道士不论在与同道还是与外客的接触中,习惯于双手抱拳胸前,以拱手作揖 (又称稽首)为礼,向对方问好致敬,这是道教传统的礼仪。作揖致礼的形式,是道教相沿迄今的一种古朴、诚挚、相互尊重和表示友谊的礼貌。见面时用语为 “无量天尊”或“赦罪天尊”,通用应答语为“慈悲”,也可同语应答。后辈道徒遇到前辈道长,一般可行跪拜礼、半跪礼或鞠躬礼。各派的跪拜礼略有不同,一般以师承为训。非宗教人员遇到道士,过去行拱手礼,现在也可以随俗,用握手问好。
3.道场
道场是一种为善男信女祈福、禳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祷神灵的宗教活动。道教的斋醮道场分为祈祥道场和度亡道场。凡参加道场的信众,均要斋戒沐浴,诚心恳祷,服装整洁,随同跪拜。祈祥时默念“消灾延寿天尊”,度亡时默念 “太乙救苦天尊”,求福时默念“福生无量天尊”。
4.颂经
颂经是道教的主要宗教活动。道士每天要颂经两次,称早晚功课。早颂清净经,晚颂救苦经。
5.上殿
道士上殿,必须穿戴整洁。道士值殿,禁止谈笑,并要保持殿宇整洁。道士在道观内的饮食、起居和作息,均须按各道观内的清规执行。如饭前念“供养经”,吃饭时不准讲话,碗筷不要有响声,饭后念“结斋经”。
外道进道观,必须先上殿进香和行礼,并且同知客道士对话。非宗教教徒参观道观时,礼拜上香可以随意,如果上香,上香礼为双手持香,过顶,插入香炉,鞠躬后退。一般信徒上香,可以跪拜,通常是三叩首。
二、道教的主要节日
道教信奉的神仙众多,每逢神仙的诞辰日就是道教的节日。三元五腊日。也是道教节日中较重要的。即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正月初一天腊,五月初五地腊,七月初七道德腊,十月初一民岁腊,十二月初八王侯腊。也有各地方道观将地方神的诞辰定为节日的。每逢节日,各个道观都要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进行设坛、诵经、礼忏等活动。
1.老君圣诞
老君圣诞是纪念道教所奉教主老子诞生的日子。老子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道教关于老子的传记书如《犹龙传》《混元》《太上老君年谱要略》等,都说老子生于殷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大概比孔子早几十年)。后世道观就于每年此日做道场,诵《道德真经》以为纪念。
2.玉皇圣诞
玉皇圣诞是纪念道教所奉玉皇大帝的诞生日。道教各种典籍称玉皇大帝生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后世道观遂于每年此日举行祭祀,以纪念玉皇诞辰。
3.吕祖诞辰
吕祖诞辰是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诞生的日子。相传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798年)四月十四日巳时,众见一白鹤,自天而降,飞入吕洞宾母之房中。其时吕母正寐,亦梦此情此景,惊觉,遂生吕洞宾。后世道观根据这一传说以四月十四日为吕祖诞辰,并于每年此日举办斋醮以示纪念。
4.蟠桃会
神话中西王母以蟠桃宴请诸仙的盛会。相传夏历三月三日为西王母诞辰,是日西王母大开蟠桃会,诸仙都来为她上寿。道教每年于此日举行盛会,俗称蟠桃会。
三、道教的禁忌
道规即道教要求道教徒遵守的规则。道规名目繁多,涵括内容十分广泛。简单来说,它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再加上特有的宗教信仰,构成既约束道士行为,又对社会民众有威慑力的道教戒律。
道教的主要道规是“三皈五戒”。三皈即皈道、皈经、皈师。其作用是:皈依道,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皈依经,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皈依师,学以上乘,不入邪念。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酒肉。此外,还有“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戒条最多者达1 200条。凡出家道士都要受戒,遵守道规。
五、作业
教材P226,思考题1、2题
1.学习宗教礼仪知识在旅游接待与交际活动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2.基督教有哪些主要的礼节?
3.基督教有哪三大教派?我国所说的基督教指的是哪一派?
4.佛教的礼仪有哪些?佛教都有哪些主要节日?
5.伊斯兰教信徒穆斯林在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
六、主要参考资料
1、王琦,旅游实用礼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潭增勇,李俊,旅游服务礼仪,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魏谨等,礼仪规范教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4、薛群慧等,现代旅游接待礼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金正昆,交际礼仪,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七、课后记